相关政策:【规范性文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建设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一、为什么要建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答: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就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指明了我国智库建设的定位使命、方向路径、总体格局和发展理念。201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一直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面对国家和北京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2018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一批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人文中心”),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学理支撑,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意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人文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文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按照符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思路和特点进行建设。第二部分明确了建设目标。鼓励和引导高校以人文中心为依托,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创新人才培养培育高地和服务创新高地。第三部分明确了建设原则。人文中心坚持顶层设计、统筹学科方向布局,坚持机制创新、实施动态调整,坚持分类管理、实行分类支持。第四部分明确了建设任务。按照“高端、聚合、原创、引领”的理念,围绕人文中心定位,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第五部分明确了组织实施方式。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管理创新。
三、《意见》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
答:1.突出学术特色。鼓励和引导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重积累、传承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学术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效能,打造国内外相同领域中的学术高地。
2.提升人才培养优势。创新科教融合育人育才机制,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培育“北京学派”,成就一批中国特色研究的理论人才和研究团队,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3.打造服务创新品牌。设立北京人文论坛,打造人文对话特色品牌,提升北京人文的国际影响力。
4.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强人文中心顶层设计,统筹学科方向布局,鼓励和引导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
四、《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管理办法》分七章二十九条。从人文中心的立项建设、运行管理、经费保障、考核评估等方面规范人文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了人文中心的定位、功能和管理原则。第二章职责分工部分,明确了人文中心建设的管理架构,市教委、依托高校和人文中心的三方责任。第三章申报与立项部分。说明了人文中心的申报条件与评审流程。强调人文中心和中心主任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市教委统筹布局,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步分批实施,人文中心建设周期为五年。第四章运行与管理部分,明确了人文中心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第五章经费与保障部分,明确经费动态支持方式和相关经费管理制度。第六章考核与评估部分,明确了人文中心动态管理方式。包括基本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办法。第七章为附则部分。
五、人文中心运行与管理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
答:1.强化分类管理。对学理性研究、政策性研究、科普性研究进行区别化管理,建立分类评价机制,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为人文中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以5年为考核周期,在年度、中期和验收评估中,强化目标考核,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质量和贡献为绩效导向、实施“代表作制”,引导教学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营造激发思想、开放包容的人文社科学术环境。
3.实行动态支持和调整机制。人文中心根据承担年度任务的要求,按需申报经费。市教委以项目经费形式支持。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有进有出,保障人文中心建设运行的良性循环。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大京事】,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相应关键词】即可获取北京社保医保|公积金|居住证|小车摇号|公租房|政府补贴|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等指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