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函〔2024〕52号
各区教委,各有关职业院校,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京教职成〔2019〕12号),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以及市教科院,对2021年12月立项的第三批北京市职业院校特高专业(群)和实训基地项目开展了阶段评估工作。经项目单位系统填报、专家网络评估审核、专家实地考察复核和综合评议,现将阶段评估情况通知如下。
一、评估总体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对照任务书和建设方案,系统梳理项目建设工作,结合阶段性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从项目管理、经费投入、建设成效、问题与改进等方面,全面总结、深入分析;通过项目管理平台,完成项目基本情况、建设任务、标志性成果、经费支出情况、项目建设绩效、自评报告等内容的填报。专家对线上填报材料开展全面评估审核,给出评估成绩及意见;组织专家团队对代表性项目开展实地考察复核。根据专家线上材料评估审核结果,指导解决难点问题、督促建设任务进度、指导提升建设质量,促进第三批特高项目高质量完成建设绩效和建设任务。
二、评估内容、成效及问题
(一)特高专业项目
第三批特高专业(群)项目共29个,含90个专业。截至2023年10月,已投入资金2.40亿元,到位率63.64%;总任务完成率均值80.38%,总绩效目标达成率均值76.44%,项目总体进度符合预期。29个项目中,12个优、16个良、1个中(限期整改)。
立项建设以来,各项目建设单位围绕“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在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三教”改革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532项,取得省级标志性成果189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分别增加5项、26项。较项目立项时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服务学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制(修)订教学管理文件数量增加296项,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提升675.85元,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类以上技能竞赛获奖数量增加15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量增加42项。二是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市级以上专业领域技能大师数量增加37人,国家级教师荣誉数量增加11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量增加7个,企业兼职教师数增加139人,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获奖数量增加3项,北京市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人数增加39人。三是实施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促进育人水平提质增效。主持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数量增加3门,微课数量增加9658门,新增教学仪器平均周使用时长31.50小时,主编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教材数量增加45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数量增加29本,开展混合式教学占比提升19.21个百分点。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专业群共享合作企业增加207家,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2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151个;发明专利数量增加19个,专利转化收益增加391.87万元,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数量增加43项;完成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数量增加14项,完成市属各委办局及行业企业委托的技术研发项目增加48个,对外技术项目服务收入增加1264.96万元。五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服务贡献能力提升。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增加39886人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增加15531人天,中小学职业体验增加20065人天,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学生增加4513人;承担省级以上项目任务增加25个,承办北京市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或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拔赛国家集训数量增加15个。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境外办学机构数增加3个,国境外办学机构培养学生数增加700人,实施国外学分互认的课程数量增加56门;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增加123个,开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课程标准增加138个。
部分建设项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资金未能足额到位或资金到位不及时,导致部分项目支出完成率不高。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还不够,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定位、课程体系重构、专业群建设机制、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机制体现不足。三是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在落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在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四是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建设效果不理想,存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等情况。
(二)特高两师实训基地项目
截至2023年10月,项目共投入资金1.78亿元,其中市、区财政支持1.29亿元,合作企业投入0.45亿元,项目财政投入与企业投入比为2.87:1;总任务完成率均值81.77%,总绩效目标达成率均值79.76%,项目总体进度符合预期。28个项目中12个优、13个良、2个中(限期整改),1个差(撤销项目)。
立项建设以来,各项目建设单位紧密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需求,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构建了多元投入、多方共治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为新时期首都职业院校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供了有效助力,为加快发展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较项目立项时取得明显进展:一是创新产教融合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整合优质资源294个,创新研制管理制度及规范文件184份。二是校企协同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共同研制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方案66个。三是打造一批核心课程和优质教材,合作开发产教融合型、技艺特色课程183门,开发1+X证书课程62门,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74本,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工作室育人特色教室99个,开发建设产教融合育人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21个。校企共同开发“课堂革命”案例81个,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案例119个。四是共同打造双导师团队,培育684名专兼职优秀教师,平均年龄41.77岁,副高以上人员325名;整合企业优秀兼职教师277名,承担31135课时教学任务,总课时平均占比为27.65%,极大优化了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五是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17个,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8个;合作开发企业员工培训包79个,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培训87076人天,开设企业专家、大师进校园讲堂活动168次,合作设计、举办学生社团活动232次,建立体现企业文化融入的育人制度规范54个。六是建立科教融汇平台,建设协同研发中心、技术工艺和产品中心30个,共建实验实训基地47个,合作完成横纵向课题研发87项,工作室参与完成技艺与产品研发或者工艺、方法、工具等革新9项,成果转化47项。七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主持(参与)研发课程标准260项、开发行业企业标准59项,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数量61项,为学历提升、社区活动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提供服务484人天。
部分建设项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所在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和推进力度不足,没有很好地将项目建设与学校十四五规划、提质培优任务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紧密结合。二是项目建设任务进展不均衡,存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三是部分项目资金到位率低,导致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不足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项目单位要深入推进北京职业教育特高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任务,把握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促进北京市职业教育做优做精,实现“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构建首都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
(一)加强资金保障力度
各区教委、有关项目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的协调力度,努力与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尽可能缩短项目建设资金审批周期,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办学,逐渐建立起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各建设单位要加快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支出率和使用效率。
(二)持续提升建设质量
对评价等级为优和良的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项目任务书,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评价等级为中(限期整改)的项目,建设单位要加强规划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有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2024年4月1日(周一)前提交整改具体方案和资金投入承诺书,7月1日(周一)前提交整改情况报告。
(三)加强校际交流互鉴
加强典型案例打造,对实施有力、进展较好、成效突出的单位,积极总结经验,在北京市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北京市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便于各单位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加强标志性成果培育
充分发挥各建设单位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加强对创新成果特色的提炼,培育更多标志性成果,突出特色高水平的含金量,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4年1月28日
第三批特高专业(群)建设项目阶段评估情况
第三批特高两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阶段评估情况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