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首都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各总公司,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首都文明委各成员单位:

《首都“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已经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批准,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2021年8月1日

首都“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序  言

首都“十四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阶段性展开,是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化。本规划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明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及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和行动,紧紧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锲而不舍地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着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五年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的十九大召开、国庆70周年庆典、北京世园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树立了更加鲜明的主流价值导向;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汇聚城市道德力量,北京榜样优秀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全市共1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11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在全国名列前茅;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激发新效能,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440万,志愿服务组织7.69万个;持续推进秩序、环境、旅游、观赏、网络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深入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V蓝北京”等文明引导活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州区延庆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持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区荣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和区政务服务中心贯通融合,打通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德法共治,颁布实施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实现新提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加大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文明健康生活习惯,为夺取抗疫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迈上了新台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据测评显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到88.33,实现了15年连续攀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明创建走进了大有可为的新阶段,要准确把握首都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充分认清发展优势和条件,担起新使命,迈向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对精神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揭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总书记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使全市人民倍感温暖,倍受鼓舞和鞭策必将成为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这些都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以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破解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痛点难点问题,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满意度,推动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为首都精神文明创建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为更好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走进群众、走在实处、走出新路,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市陆续推出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重要法规,为更好地推动精神文明德法共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各级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奉献、科学求实、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市干部群众经受住了考验,锤炼民族精神。在抗疫全过程中,大力加强文明健康教育,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积累了精神文明教育与实践的宝贵经验,为做好今后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启示。

——北京作为首都,举办的大事盛事多,其中: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坚持“四个办奥”理念牢牢把握坚定不移如期办赛目标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是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筹办冬奥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一体育盛会,为全面展现新时代文明北京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打造首都文明名片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契机。

在认识和把握有利因素与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不足。主要是:北京作为大型城市,进入了“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疏解中求发展、在调整中谋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水平,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道德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各种思想文化在首都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较量日益凸显,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干部群众确立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目标遵守价值准则,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新时代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加强劲,回应群众呼声,满足民意吁求,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精神食粮“不充分”问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北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的任务更加繁重,确保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增强工作代表性、指向性,需要进一步落实首善标准,开拓进取、守正创新,破解难题,适时上优秀答卷;北京网络资源丰富,知名网站云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顺畅对接、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同“屏”共振、形成合力,是新时代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大力培养城乡居民健康生活习惯促进城市健康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责无旁贷的使命,等等。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意识,以责任担当创造更多新成果,努力使北京城市更加美好,市民群众有更多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首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持续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二)基本原则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时代课题搞好首都精神文明建设顶层设,在全局中找准方位、定位和工作重点,着力把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代首都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主题创意、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效果评估等环节中。

二是统筹协调同创共建。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驻京企事业单位、驻京部队资源优势和表率作用,整合首都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全社会力量,广泛调动各行业、各群体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率、获得感和满意度,同向、同步、同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共创、共济、共享、共荣。

三是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坚持抓日常、经常,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一件一件事落实,一个一个难题破解,认真办好各项实事、难事。坚持以重大活动拉动常态化发展,处理好集中性重大活动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的关系,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日积月累,推动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四是德法兼治共促文明注重以法治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等精神文明政策法规的作用,依靠制度保障文明创建工作落实促进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充分发挥行业规章、乡规民约、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的导引作用,推动市民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努力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强化公德约束的好做法,增强社会管理、诚信制度、环境保护等方面法规约束力。

五是守正创新激发活力。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改变思维定式和惯性,针对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的变化,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指导、宣传推广、群众动员、考核表彰等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工作载体创新,引导广大市民从“微”做起,在“微承诺微行动微志愿”下功夫见实效。加强互联网思维,用好新媒体手段,拓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扩大工作覆盖面、影响力。

六是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以广大市民为参与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汲取基层干部群众智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在街乡镇、社区村和基层单位落地见效。广泛组织动员市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一呼百应的群体效应,使人人参与公共文明行动成为时代新风。

(三)工作目标

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全国文化中心战略目标,积极构建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相呼应、与首都城市精细化体系融合、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相映衬的精神文明建设格局,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走在全国前列。具体目标是:

一是价值导向更加鲜明。以更高的价值追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核心价值观“扎根”路径和方法更加明晰,进一步融入精神文明创建,融入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活动,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面有效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深化,在思想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激发起人们争做新时代奋斗者、追梦人的巨大热情。

二是道德引领更具力量。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工程持续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深化,“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等道德领域先进典型的影响带动形成溢出效应,“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人文氛围更加浓郁,北京志愿服务金名片越擦越亮,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激发新效能,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1%以上。在第八、九、十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文明创建更具活力。充分发挥北京独具魅力的人文优势,提升首都文明创建工作品质,促使城市文明程度走在全国前列。继续夯实文明创建成果,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凸显,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持续发展,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文明有礼的城市风尚实现提升,处处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全国文明城区和提名城区每年测评成绩居全国前列,入选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居直辖市之首。涌现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范例,2-3个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入列“全国第一方阵”。

四是城市风尚更为美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等公共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禁食野生动物等成为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绿色文明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由个体自觉发展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前进的合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网络内容建设不断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不断做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取得新成效。

三、主要任务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1.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梦宣传教育有机融合、同步推进,继续围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深化“京华丹心”“中国梦365个故事”“百姓宣讲”“最美系列”发布等活动,推动群众性宣讲实现常态化,以普通市民为主角,以基层百姓故事为教材,让群众担纲宣传教育主角,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促进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厚植全市人民“祖国、爱首都”情怀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永恒主题,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组织好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大节庆日庆祝活动。抓住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军95周年等重要契机,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有庄严感的典礼仪式和主题文化活动,广泛宣传国旗、国歌、国徽知识,增强市民群众的国家意识、首都意识和爱国情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市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利用,统筹全市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搭建市民群众表达爱党爱国爱乡情感的平台,开展好展览展示、情景体验、互动参与等活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情,引导干部群众把教育活动成果转化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转化为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明天的实际行动。
 

3.大力践行首都市民“十六字”优秀品质。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代表了首都城市形象。要以传承和弘扬“16个字”为抓手,深化核心价值观市民日常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把“热情开朗”,体现在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文化、体育和庆典等重大活动上,以文明有礼的良好素养,向全国、全世界展示首都城市形象;自觉把“大气开放”,体现在培养海纳百川、雍容大度、博采众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和谐上,融进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中自觉把“积极向上”,体现在敬业奉献、争当新时代领跑者,以拼搏为美、向行动致敬,坚持重情义、讲孝敬,重诚信、讲承诺,重群体、讲谦让上自觉把“助人为乐”,体现在重仁爱、
讲友善,重奉献、讲公益,着力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善满京城。

4.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北京地区性节日为契机,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新理念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引导市民在广泛参与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全民阅读质量水平。用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深度厚度。

(二)以建设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为目标,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5.放大北京榜样示范效应。聚焦全市中心工作,深入打造北京榜样金字品牌,壮大榜样队伍,扩大榜样影响,凝聚平凡中的力量。坚持层层举荐、周周上榜、月月公益、全媒传播,推动北京榜样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心中。不断健全完善北京榜样举荐机制,拓展举荐渠道,开辟、畅通首都高校、互联网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领域举荐渠道,重视推出具有朝气和梦想的“90后”“00后”时代新人。按照“融媒体、全时段、多载体、全覆盖”要求加强新闻宣传,广泛传播榜样事迹和精神,持续推进北京榜样基层巡讲。加大对各行各业“最美群体”评选表彰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扩大“北京榜样”子品牌数量。研究制定关爱礼遇北京榜样政策制度,进一步强化“德者有得、好人好报”导向。深化“学榜样
我行动”活动,推动榜样人物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效应,不断
发展新的榜样团队,并在政策、场地、服务保障、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更多的市民走上学榜样之路,形成“蒲公英”效应。

6.以道德模范评选引领道德风尚。精心组织全国和首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爱国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道德行为,唱响新时代首都道德之声,营造学习、崇尚和争做道德模范的浓郁氛围。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与市民群众互动交流活动,依托“周末社区论坛”“道德讲坛”等传播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引导人们不断发现、歌颂和弘扬道德之美。继续依托国家大剧院等大型演出场所,持续开展“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活动,提高市民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坚持以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素材,组织创作一批文艺作品,以文化人,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与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自觉性。

7.做好培育时代新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利用清明、“七一”、国庆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厚植未成年人红色基因和爱国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区文明小使者”选树、最美少年传统艺术学习体验、中华美德少年行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持续开展《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品牌剧推广演出、新童谣征集等活动。坚持开展“艺术相伴阳光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断巩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阵地,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水平。

8.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培育诚信价值观念作为长期任务,深化宣传教育与信用知识普及活动。深入推进“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教育实践活动,深化诚信企业、文明商户等创建,挖掘推广诚信建设先进典型,塑造诚信北京形象。注重把诚信建设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终,加大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的诚信建设力度,推进首都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入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信用监管,将信用信息用于各类创建评选以及道德模范评选等领域。加快推进体现北京特色、首善标准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北京”。

(三)以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方向,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9.充分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引领作用。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文明城区创建的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域创建、合力创建、常态长效,加大统筹协调、指导培训力度,完善常态考评、点评、通报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创建工作局面。对标文明城区测评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在全面创建基础上,重点开展思想道德引领、文明行为养成、诚信建设、社区综合治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舆论宣传发动、重点领域整治“八大行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城市里子的文明创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努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10.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单位、家庭、校园创建。聚焦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运用村规民约等形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乡情村史陈列室和农村精神文明宣传视屏建设、管理、使用;加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以“北京农民艺术节”“百姓周末大舞台”等为载体,提高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贯彻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意见》,引导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成为立足岗位、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贯彻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为基础,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各大中小学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建设、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推动文明校园创建形成热潮。

11.巩固拓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成果。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围绕“十无一创建”,按照达标、精治、维护三类要求,依据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的不同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3261条达标、精治类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街巷文明创建,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努力将背街小巷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

12.推动形成齐创共建精神文明的工作合力不断规范和完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精神文明战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升工作协调和资源整合利用水平。深入开展“聚力首善
共建文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培训研讨、观摩互鉴、评选优秀工作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展示建设成果等系列举措,形成社会各界齐创共建首都精神文明的良好局面。发挥首都文明委成员单位重要工作项目台账效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与首都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能有机结合。
深入贯彻落实《首都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规定》,以基层共建点为依托,实施“和谐、文明、关爱、育人、荣誉”五项工程,开展“军营一日”和“社会一日”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国防观念,强化驻京部队官兵驻首都、爱首都、建首都的主人翁意识。

(四)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抓手,深入推进公共文明建设

13.加大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把条例宣传纳入北京市普法宣传规划,在全市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条例深入人心。组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等大众传播媒介,策划推出宣传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专题、专栏,开展广覆盖、立体式、常态化媒体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舆论声势。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加强基层宣传,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提高市民群众践行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主动性自觉性。

14.深化文明行为培育引导。着眼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广泛开展“V蓝北京”“空调调高一度”“文明祭扫”等系列环境文明引导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着眼养成文明出行习惯,积极巩固全市交通示范路口创建工作成果,持续推进“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不断培育市民礼让守序意识;着眼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精心组织“制止餐饮浪费
践行光盘行动”专项宣传引导,引导市民群众养成文明用餐习惯;着眼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普及知识常识,开展主题宣讲、组织参观体验、加强公益传播等手段,积极深化“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浓厚全民共同关心、关注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着眼构建优良公共秩序,组织全市
90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开展公共秩序、交通安全等文明引导,不断拓展公共文明引导服务领域和内容。

15.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深化养犬综合治理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对首都城市犬患突出的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对犬只登记、免疫情况进行抽检,对遛犬不拴绳、不及时清理犬只排泄粪便等行为及时纠正、依法处理。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作用,倡导餐饮企业提供合理分量饭菜,督促单位食堂按需取餐,引导个人家庭不剩饭菜,养成文明用餐习惯。联合商务、文旅等职能部门,深入各区督导检查,通过“看、问、查、访”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联合交管部门,引导行人、车辆遵章行驶,纠正行人、电动车闯灯、逆行等各类不文明及违章行为,倡导市民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努力营造有序、畅通、安全、绿色、文明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重点治理随意丢弃垃圾、垃圾不分类等不文明行为,组织公共文明引导员、社会志愿者以及榜样模范先进典型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典型带动、覆盖全面的生动局面。

16.完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配套制度结合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研究,建立文明行为白皮书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文明行为记录制度,明确文明行为记录的标准和程序,融入政府各项政策制定过程,利用政策为文明行为提供有力的鼓励和支持。强化监管督导,联合公安、城管、商务、文旅、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督导检查,确保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细落实。

17.拓展迎冬奥社会文明行动。加强冬奥知识普及,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精心设计制作动漫视频、宣传海报、宣传折页、H5等,广泛开展冬奥知识宣传引导人们形成对冬奥会的基础认知,鼓励和带动更多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到迎接和筹备冬奥活动中来,为冬奥会营造更加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文明观赛引导,开展助力冬奥 文明观赛实践活动,成立“北京榜样”、北京球迷、冬奥宝贝等“助力冬奥文明引导团”,大力营造文明观赛氛围。组织实施“冬奥有我”窗口文明引导活动,针对交通、旅游、餐饮、购物各服务窗口人员集中进行冬奥文明礼仪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水平,重点抓好首都机场、王府井商业街等窗口地带的文明服务培训。

(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更便利的服务

18.持续推进“三个中心”贯通建设。坚持统筹谋划、统筹建设、统筹运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区级融媒体中心,对接好政务服务中心,使线上线下相互促进。以融媒体中心移动端为平台,搭载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政务服务内容,把新闻宣传、为民服务、政务服务有机结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纽带,畅通宣传渠道,扩展服务内容,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实现基层阵地资源、活动载体、便民服务、传播渠道、技术平台等相互融合、全面贯通。

19.健全完善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市级部门坚持高位统筹,对所属阵地资源、活动资源梳理归整,主动了解各区对口部门文明实践需求,做好资源调度,加强服务指导。各区强化三级书记负责制,完善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用好文明实践基地,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注重养成文明习惯、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内容,按照分级负责整合、分类负责管理原则,统筹整合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健身服务等各类资源,形成“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20.着力深化文明实践活动。按照“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健全完善“点单派单”精准化服务体系,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把群众组织动员起来,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把新风良俗树立起来,让基层文化活跃起来,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

21.运用广阔舞台展现志愿者风采。动员组织全市志愿者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投身经济发展主战场、城市治理第一线、社会服务最前沿。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为重点,贯彻落实《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表彰激励和志愿者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坚持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政治、外交、文化、体育活动,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中展现作为。大力推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阵地命名活动,深化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首都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继续开展“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示范站(岗)”命名活动。加强国际交流,搞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人员组织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六)以网络文明引导为着力点,大力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22.加强精神文明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互联网资源聚集优势,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建好用好网络阵地,夯实网络文明引导基础。打造“首都文明媒体联盟”,推动“文明北京”微博微信、文明北京智慧宣传平台及首都文明网站群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加强与主流媒体、各区级媒体融合,积极协调中央媒体及市属政务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实现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多渠道汇聚。打造“文明北京”数据库。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AIAR、大数据等新媒体技术,搭建典型人物、文明创建、图片库等数据平台,发挥其“信息公开、文明传播、政民互动、在线服务、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功能,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信息化办公。

23.大力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文明行为,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首都特色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倡导文明办网,完善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体系,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构建规范严格的内容审核评价机制,坚决打击网上有害信息传播行为,不断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倡导文明上网,广泛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推进网民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24.不断创新网上精神文明实践。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以“京彩”北京文化网络传播活动为载体,引导互联网企业和网民创作传播生动鲜活的图文、音视频作品,展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亮点成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公益、网络慈善活动,引导人们随时、随地、随手做公益,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整合社会组织、志愿团体、文化机构等资源,组织开展网上志愿服务、文化交流、道德培育等活动,推动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25.积极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构建完备的网络治理法规体系,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谩骂、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发挥首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行业评议作用,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级文明委及其办事机构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总结讲评。各级文明委成员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能,各司其职,积极推进本部门、本领域精神文明创建。

(二)加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部门各单位工作理念融合、职能结合、资源整合,加强联络沟通、工作指导和督促考核。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民主党派和各类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同建设首都城市文明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文明行为促进相关法规制度,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德法共治。进一步完善绩效测评机制,定期开展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测评、发布。

(三)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市属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有力抨击背离主流价值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切实发挥新闻舆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建好管好用好公益宣传栏,持续用“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制作原创公益广告,做公益广告刊播。创新精神文明传播方式渠道,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等方式拓展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平台。

(四)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过程,不断固化和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为民惠民利民,多办群众关心关注的好事实事不断强化履责担当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破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瓶颈,补齐工作短板。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奋发有为,努力开拓进取,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五)加强队伍建设。结合机构改革,大力加强文明办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结合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健全和完善学习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执行力和创新力。大力推进全市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建设,结合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要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作用。

(六)加强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各级财政要对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予以充分保障。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吸收社会组织公益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公益基金、单位出资和社会集资、群众捐资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使用监督,加大评估考核力度,强化绩效意识,努力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