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贯彻落实好《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京政办发〔2021〕11号),有序推进2022年回天地区提升发展,现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予以印发,请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21日
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冬奥会举办、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京政办发〔2021〕11号)要求,有序推进2022年回天地区提升发展,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强化政策集成,创新体制机制,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入实施“五提升一深化”工程,更加突出系统推进、联动发展,更加突出有机更新、软硬并重,更加突出科技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优化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系统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切实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活力,不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全力推动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重点任务安排
(一)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
坚持系统推进、联动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突出组团式集聚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完善提升区域服务功能。
1.深入推进“一轴一带两廊”建设。统筹区域资源,完成东小口镇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改造连通现有8个公园绿地资源,加快构建生态发展轴。串联整合回龙观大街—太平庄中二街沿线各类资源,依托生活性服务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构建发展活力带。加快生命谷创新走廊产业规划布局,推动生命园三期建设,实现史各庄集体产业用地年内开工,启动天通中苑人才公租房配租,匹配人才住房需求,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廊和产业服务廊,助力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建设。(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2.推动特色功能组团集聚发展。立足北中轴延长线绿色空间建设和现有资源,探索体育等绿隔产业发展新路径,促进生态绿楔组团发展。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核心区项目和诺诚健华、华辉安健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二期,促进医药健康组团发展。依托“回+”双创社区品牌效应,开展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服务活动,精准匹配信息园入驻企业需求,吸引青年人才就近就业创业,促进科技服务组团发展。持续挖掘天通中苑闲置空间,推动I-3商业设施、下沉广场等资源提升利用,完善商业、文化、体育等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和谐宜居组团发展。(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软硬并重、增量提质,立足教育发展、医养供给、文体提升,充分发挥资源效用,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稳步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基础教育供给,不断优化结构布局。通过集团化办学、“手拉手”结对共建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与未来科学城等周边区域教育资源联动共享。投用和谐家园东侧规划小学、七里渠0013幼儿园等6所已建成小学和幼儿园,完成领秀慧谷小区西侧九年一贯制学校、贺村HC-003地块幼儿园等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推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天通苑校区(二期)等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全年增加学位4140个。加强园所交流合作,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幼儿园普惠率保持在90%以上。(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教委、市委编办)
4.持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扩充优质资源规模,完善分级服务网络,推进回天地区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建设。完成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清华长庚医院二期主体结构建设。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支持区域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投用七里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和谐家园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六街一镇全覆盖。创建卫生街道比例达50%以上。(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卫生健康委)
5.继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工投用回龙观、史各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启动霍营文化中心建设。推进森林书吧建设,打造集实体书店、休闲、餐饮等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进街道图书馆全覆盖,支持实体书店与社区“结对”共建,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将回天地区各街镇纳入市级“千人培训计划”,组织市属文艺院团输送优秀文艺节目,开展各类文化辅导培训、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演出。常态化开展“幸福回天”群众性活动,办好回天春晚等品牌性活动。创作推广回天题材文艺作品,用文艺记录回天变化。(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
6.切实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主体建设,结合公园和小微绿地建设织补一批健身活动场地、健身路径及步道。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共享。加强市区体育活动交流,制定2022年度回天地区赛事活动计划,办好3V3篮球赛、回超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营造良好全民健身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运维,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体育局)
7.健全养老助残托育服务体系。加强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和养老助餐工程。完善残疾人养护中心建设和运管,推动龙泽园街道、史各庄街道温馨家园建设,提升联系服务覆盖率。持续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普惠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
(三)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
坚持以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区域交通路网,优化绿色出行服务水平,持续织补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市政保障能力。
8.攻坚区域交通路网建设。提高路网规划实现率,畅通街区内部微循环,改造通车道路里程10公里以上。推动北清路、安立路“一横一纵”快速化改造和回南北路、太平庄中街等“五通五畅”城市主干路建设,建成投用黄平西侧路、太平庄北街部分路段。加密次支路网,完成龙兴园南侧路等6条道路验收接养工作。结合轨道建设改造,统筹文华路南延、立水桥西路等11处“上跨下穿”关键节点建设,系统推动解决区域交通、市政设施的割裂问题。(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昌平区政府)
9.统筹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7号线建设,全面实施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启动北京市域(郊)铁路东北环线通勤化改造、霍营(黄土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设。结合轨道交通项目实施,统筹推进交通接驳性综合体建设,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打造城市活力“微中心”,促进轨道交通和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重大项目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昌平区政府)
10.提升绿色出行便利水平。拓展慢行系统出行范围,完成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基础施工,投用太平庄北街东延等6公里以上慢行系统,推进清河生态廊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区域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加密优化公交线网,提前布局新建医院、学校、商超等区域公交网络,建成投用回龙观镇公交首末站项目,完成二拨子公交首末站和回龙观公交保养场站2个项目建设,启动朱辛庄首末站项目建设,提升公交运营保障能力。加强电子围栏智能停车管理,安装1200余处共享单车“入栏结算”点位,促进绿色出行规范化、便捷化。(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交通委)
11.有效缓解区域停车压力。结合文体、公园等设施建设,统筹资源配置,持续补充停车位。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育新学校东侧等4处停车场建设,结合龙域北街等新建道路合理设置路侧停车设施,增加停车位5000余个。鼓励社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位,在有条件的社区因地制宜、“见缝插针”补充立体停车设施,引导居民开展停车自治。(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12.提高市政保障和防灾减灾效能。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推动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成投用上坡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农学院、歇甲庄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完成天通苑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对具备改造条件的居民楼加快接入管道天然气,提升供水供气便利度。启动京藏高速公路东辅路雨水干线工程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东小口沟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推动天通河治理,分批推进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治理,提高区域防洪排污排涝能力。完善火灾防控体系,加大违法建筑、违规群租、村民自建出租房、电动自行车等薄弱环节消防安全整治力度。推进生命科学园等消防救援站前期工作,加快补充公共消防设施短板。(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应急局、昌平区政府)
(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坚持精细化管理,精准聚焦公园化城市街区建设、常态化专项整治、一体化有机更新,改善城市街区品质和人居社区环境。
13.加快打造城市级绿色空间。大尺度建设生态廊道,织补街区绿色空间,改善区域生态风貌,确保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稳居全市前列。建成投用奥北森林公园一期等8处公园绿地,新增公园绿地近700亩。启动奥北森林公园二期建设,完成主体绿化栽植任务。建成回南北路G6辅路至小辛庄段特色“林荫路”。实施中滩村北三街“一山一湖一门户”更新改造,推动清河两岸生态空间释放。(责任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城乡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区政府)
14.系统开展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无违法建设街镇和“无群租小区”“无群租街道”创建,加大桥下空间、施工围挡、临时建筑规范治理力度,实施太平庄中一街等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建成投用生命科学园警务站,搭建“平安回天”会商平台,完善联勤联动、协同作战工作模式,紧盯秩序乱点,持续开展隐患排查、问题解决,严打突出违法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做好9处人防工程功能恢复及2处腾退人防工程再利用,动态清零人防工程违规住人行为。(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人防办)
15.深化探索城市更新。持续推动建筑风貌提升、街区空间管控,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开拓城市更新路径。有序推进佳运园等2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打造万龙-金达园“建管一体”示范模式。推动龙华园二区锅炉房、龙泽苑西区储煤场等闲置低效空间转换利用。完成天露园等6个社区文化广场、社区绿地等公共空间改造“微提升”。启动立水桥北路示范街区整治,打造品质回天新风貌。推动霍营街道华龙苑片区等5个成熟片区在空间、设施、服务、治理、文化等方面综合提升。开展“大师做小品”系列设计,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五)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活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精准挖掘内部资源潜力,加强与未来科学城联动发展,推进交通直联、产业互联、服务并联、保障串联,争当产城融合示范的主力军。
16.打造消费增长极。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释放商业新活力,促进回天地区消费环境升级。发挥龙德、龙域、龙泽三大商圈升级改造效应,持续推进龙德广场等传统商业改造提升。持续释放消费动能,年内亮相霍营商业步行街,实现合生汇、七里渠万达广场主体结构封顶,推动天通苑大型购物中心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设。新增8处便民网点,精准织补便民服务功能。发挥24小时不夜街区效能,打造深夜食堂,培育“夜经济”生活圈。(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商务局)
17.激活地区产业动能。推动资源协同,强化服务支撑,构筑创业创新生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消费新文娱,提高腾讯众创、龙域中心等产业空间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天通科技园、云智中心等产业空间活力。建立楼宇经济台账,强化空间运营分析,发挥“三大母基金”作用,有效吸引本地创业团队扎根集聚发展。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和企业“服务包”,加强空间、人才、政策、技术等服务支撑。(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8.统筹区域联动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和双城联动发展契机,持续扩大创业空间、构建创新生态、激发发展活力,有效引导人才北向回流、就近就业,在更大尺度更大范围促进产城融合。建成投用小米智慧产业基地、水木清艺软件开发中心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小米二期、慧聪集团产业互联网运营总部等5个项目建设。精准对接优质教育、医疗和“两谷一园”重点企业人才居住需求,建立完善人才公租房配租机制,促进职住平衡。搭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开展“创业培训”“会昌集英”等联动活动。(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报到服务、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科技赋能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进一步发挥“回天有我”在疫情防控与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市民诉求驱动治理变革,共筑美好家园意识。
19.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完善区域化党建联动工作新格局,做实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完善接诉即办机制,着力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确保龙泽园街道退出治理类街镇市级督导。发挥回天地区党建指导中心作用,组建行业、爱好联盟等“两新”党团组织。依托“社区书记工作室”,健全党员领导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稳妥推进国风美唐社区等3000户以上大型社区规模调整,科学配备基层治理力量,提升服务效能。(责任单位:昌平区委区政府、市委组织部、市政务服务局、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
20.拓展报到服务。结合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市区报到服务单位和范围,引导更多市区资源向回天地区倾斜,完善报到服务机制,创新报到服务方式,切实协调解决一批重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回龙观天通苑社区两网社情民意直通车和12345热线作用,及时了解民生诉求,开展菜单式精准服务。深化在职党员回社区(村)报到服务,巩固“党员在身边”活动成果,建立区属单位回天报到在职党员数据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昌平区政府、各市级报到服务单位)
21.激发多元参与。强化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创建,做实各街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建5个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回天志愿者发展中心”,每个社区拥有不少于2个志愿服务团体。开展“志在回天”系列行动,提升志愿服务项目,培养志愿服务骨干。丰富“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平台载体,落实志愿者星级评定办法,探索信用激励措施,启动民生保障志愿服务创投计划。推进“社区之家”、暖心驿站、心理服务中心、职工之家、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建设,探索建立特色品牌社区青年汇,增加便民开放共享空间。完善回天专家智库,持续办好回天治理论坛,加强成果转化。(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发展改革委)
22.提升居民共治。健全“社区党委(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门(院)党小组—党员”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向社区自治单元延伸。推广“线上楼门长”,结合社区(村)居民实际,组建楼门(单元)微信群,开辟居民诉求快速响应与反馈“快车道”。深化和推广“五方共建”“小院议事厅”“左邻右舍”等居民议事协商经验做法,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回天社会治理,发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
23.推进智慧治理。加快推进“回天大脑”建设,创建区域中枢系统,加强指挥调度中心高效运行。建立可视实战的数字平台,围绕视频云、AI能力、基础事件统一调度等建立回天大脑2.0版共性支撑能力。打造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指挥系统,完善疫情信息直达机制,发挥好“回天有我”在疫情防控中多渠道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作用。探索搭建回天活力、回天有医、交通出行、社区管理等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优化“产业联盟+平台公司”的长效运营体系,打造新型政企关系。(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高位统筹、市区联动、专班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市回天工作专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综合调度、监测评估、督查宣传等方面的职能,做到“年初有计划、期间有调度、民意有监测、成效有宣传”,定期汇总相关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昌平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好区回天专班职能,细化年度任务、抓好实施。充分发挥市、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梳理需要重点协调的跨部门、跨街乡镇事项,提交联席会议推动解决。
(二)加强工作落实
各级相关单位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年度工作任务和项目清单落实,形成“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过程监管,及时跟踪任务进展情况,完善周报告、月调度、重点事项即时调度、定期反馈通报等机制,加强对市区各相关单位的督导检查,保障任务落实。充分利用市级部门报到服务机制,通过跨部门、跨区域、央地军地联动推动解决重难点事项。
(三)加强政策创新
研究实施社区闲置资源开发、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社会资源集约共享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回天地区建设,探索国有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项目建设运营的路径。鼓励在学校、医院、公交场站等新建项目中优先使用光伏发电和地源热泵系统,加强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示范应用。多维创新回天社区治理经验,培育基层良好品牌,推动社区治理向高水平迈进,探索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两大社区网平台优势,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分析热点、敏感问题,提前研判制定对策措施,营造回天地区共建共治良好氛围。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总结凝练“回天有我”社会治理经验做法,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推广大型居住区治理新路径。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