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了解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在全市16个区选取1035名居民及80家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20家区级博物馆、18家美术馆开展了专题调研[1]。调研结果如下:
一、基层公共文化空间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覆盖
调研显示,按人员主要来源地分,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服务对象主要为本乡镇和街道的居民,占比达到65%。在区级博物馆中,参观人员来自本市居民、本区居民及全国各地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0%、25%及25%。在美术馆中,参观人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占比达50%;另有33.4%的美术馆参观人员主要来自本市及本区,有16.6%的主要来自本乡镇和街道。有68.5%的居民表示到达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时间在30分钟(含)以内,其中有34.9%的居民到达时间在15分钟(含)以内;用时1小时以上的不到10%。
2.延时、错时服务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本次调研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夜间开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延长开放等延时、错时服务,并开展“图书馆之夜”“博物馆之夜”“美术馆之夜”等形式多样的夜间特色服务。调研的全部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提供了延时、错时服务;有70%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55%的博物馆提供延时、错时服务;有55.6%的美术馆免费对外开放,其中公立美术馆全部免费,55.6%的美术馆提供延时、错时服务。
二、群众文化获得感持续增强
1.文化馆和文化站线上线下特色服务内容丰富多彩
调研显示,在线下服务方面,文艺培训、活动和公益讲座是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提供最多的服务;在线上服务方面,文化艺术类公益讲座、文艺培训是提供最多的服务。此外,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还提供多种特色文化服务内容,如组织街区展览、小剧场展演、创意市集等活动。
2.美术馆积极推动美育发展
调研显示,83.3%的美术馆利用藏品或展品开展儿童青少年美育等实物教学或研学活动;77.8%的美术馆开展针对不同受众的导览、讲座、工作坊美育课程等活动;44.4%的美术馆组织文教综合、馆校合作活动,与学校联合培养美术艺术人才。
3.开发文创产品的博物馆超过五成,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的达七成
调研显示,55%的区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了文创产品,其中,接近半数通过线下和线上等方式销售文创产品。从开发文创产品的方式看,自主开发的占50%,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占40%,委托、授权企业开发占35%。调研的全部博物馆均配备了专职讲解或志愿讲解人员,70%的博物馆每天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在博物馆讲解或教育服务中,提供公益讲解服务、组织管内教育活动或研学活动、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等讲座课程活动等为主要内容。
三、近八成居民认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需求
调研显示,80%的居民认为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满足自身需求。51.5%的居民认为当前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的文化服务与自身需求比较匹配;超半数居民认为区级博物馆的展览特色和主题比较突出,藏品类别数量比较丰富,藏品保管比较到位;51.6%的居民认为美术馆的展览特色和主题比较突出,51.4%的居民认为美术馆的展品类别数量比较丰富。
四、数字技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
调研显示,在基层文化馆和文化站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依托公共文化云平台、政务服务平台、民生服务平台等提供文化资源的比例最高,达到90%;其次为组建文化服务或文化团队微信群或QQ群,占比为82.5%。
区级博物馆与美术馆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特色服务,均有接近八成的机构开设了微信、微博等公众号。有40%的区级博物馆有智慧导览服务,35%的区级博物馆通过VR、AR等技术提供现场沉浸式体验,还有三成区级博物馆举办了云展览和线上虚拟展厅,开通直播和拍摄短视频。在美术馆中,有27.8%有馆内智慧导览服务应用,如,在官方网站开放查询、展示展品数据信息和高清影像,开通直播和拍摄短视频等进行数字化传播等;还有11.1%的美术馆提供针对老年人使用的APP或小程序等在线服务。
注:
[1] 本次调研的80家文化馆和文化站包括16家区级文化馆、64家乡镇和街道文化站;20家区级博物馆包括一级2家、三级3家、非等级15家;18家美术馆包括公立4家、民营14家,区级9家、其他级别9家。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