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体群字〔2024〕4号
各区体育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燕山体育运动中心,市体育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北京市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总结和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好工作,做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体育局
2024年3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总结和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市群众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按照体育总局和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认真落实各项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聚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发展,持续稳步提升首都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一、工作总结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群众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刻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等重要论述,在群众体育工作实践中深化转化。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统领,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协调职能,共同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工作的难点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二)聚焦需求,高质量完成2023年体育领域重要民生实事。创建43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建设完成14个体育公园,新建82处足球、篮球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或更新3500件室外健身器材,超额完成重要民生实事任务。协同相关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完成房山区10个村170件室外健身器材更新、昌平区7个村85件室外健身器材更新、门头沟区1处健走步道修复和200件室外健身器材更新。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共同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安装542张乒乓球桌,铺设地胶1015平方米。会同市财政局制发了《北京市新建室外全民健身场地造价指导性标准》,为各区开展健身场地资金预算提供了标准依据。
(三)强化担当,落实市政府接诉即办“每月一题”专题任务。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将“健身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纳入市政府接诉即办“每月一题”7月份专题,制定“一方案、三清单”,搭建集市民“一键报修”和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安全巡检于一体的健身设施监管体系,推动基层体育设施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促进社区健身设施建设管理诉求量整体下降,重点区域健身设施管理明显好转。开展两轮市级巡检,进一步厘清管理权责,对安装时间、保修期限、使用年限等做到“账”中有数。各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区级、街乡(公园)、社区(村)三级巡检制度,建立“随坏随修”的维管长效机制。在2022年全面实现室外健身器材“一键报修”功能的基础上,2023年对约14万件室外健身器材信息进行核实校对,优化完善报修信息处置流程。参与“市民对话一把手 提案办理面对面”全媒体访谈直播节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四)完善体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年共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3万场次。组队参加十四运群众组剩余赛事,斩获2金1铜,累计取得8金10银11铜,位居全国前列。组织市二冬会群众组比赛,共有1659名体育爱好者参与到5个比赛项目和3个趣味项目的市级总决赛。开展第14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第15届北京市体育大会、第51至56届公园半程马拉松北京公开赛、“夜尚京动”等传统品牌赛事活动。举办帆船、飞盘、桨板、卡丁车、小轮车等新兴时尚体育赛事活动,拉动体育消费。举办街头篮球挑战赛、社区杯足球赛、气排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助力三大球发展。开展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游泳公开赛、健身气功交流大会等活动,推进京津冀体育一体化发展。举办新年登高、端午龙舟大赛、重阳登山大会等重要节庆、时间节点赛事活动。开展智能体能测试、线上走跑等线上赛事。举办北京国际风筝节等9项国际品牌赛事,其中世界华人篮球赛被体育总局评为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制发《北京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指引(2023年版)》。
(五)树立品牌,推动后奥运时期群众冰雪运动持续发展。举办第九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大众冰雪北京公开赛系列活动,共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2968场次、2416万人次参与,发放冰雪消费券31.5万张,培训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5082人次,本届冰雪季参与活动人数为历届最高。在赛事筹办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冬奥遗产,选址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和首钢大跳台等深受市民欢迎的奥运场馆,推动冬奥场馆四季运营,提升“双奥之城”城市品质。
(六)创新思路,推动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开展运动处方培训班,培训各级各类医护人员、健康管理人员495名,试点开展科学健身门诊、运动健康管理门诊等运动促进健康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智能社会治理典型应用场景搭建,打造融合AI智能技术和科学测试方法的体测系统,探索“本土化”的“智慧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科学模式”。继续推出“1025动生活”和“界内界外”电台节目,累计播出720余期,日均收听量超过30万人次。组织京津冀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会,组织国家级、一级和中医师、农村女性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27期、2456人次。传承中华优秀体育文化,4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个项目入选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库。
(七)优化网络,发展壮大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积极配合市政协专委会完成“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重点协商议题,深入市区两级体育社会组织、基层健身团队参与座谈调研。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工作部署,推动成立北京市体育组织行业党委,完善体育类社团联合党委组织建设,现已覆盖92个体育类行业协会,设立70个党支部,党员共312人。制定《北京市市级体育组织行业监管办法(试行)》。积极推动基层健身团队备案工作,评定421支星级全民健身团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指导市级体育社会组织新制定发布团体标准11项。
二、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华体育健儿出征巴黎奥运会、进一步激发全市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奥运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特别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体育总局、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巡视整改意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着眼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为建设健康北京、体育强市贡献力量。
(一)提高站位、服务大局,不断汇聚全市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磅礴力量,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凝心聚力
1.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领会其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积极开展面向最广大人群的群众体育工作,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全民健身各领域、各方面。
2.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把全民健身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设计和推进,自觉在首都工作大局下研究思考工作、谋划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协调职能,定期会商、密切合作,以合作共享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工作治理水平。
3.全面贯彻《体育法》《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深入研究体育在助力健康北京、乡村振兴、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找准工作发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
(二)聚力资源统筹、市民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从“有”到“优”新跃升
1.高标准完成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做好工作统筹,加强分类指导,改扩建10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5000件室外健身器材,增加儿童体育设施。全面落实市委巡视整改意见,充分挖掘各类城市空间资源,不断“补短板、强弱项”,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逐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
2.加强部门协同,与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园林绿化局合作推动“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配建室内外乒乓球设施。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推进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健身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新修复3个体育场馆、100余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5000余件室外健身器材。
3.加强室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常态化开展“一键报修”和安全巡检,补充安装室外健身器材二维码标牌,对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开展两轮市级巡检,进一步压实体育场地设施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引导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乡镇开展巡检工作,不断提升基层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水平。
(三)聚力协同发展、城乡均等,推动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从“点”到“面”新跃升
1.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与市农业农村局合作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健身设施、器材建设和维护更新力度。深化体旅农商融合发展,发展登山、骑行、水上运动、露营等乡村特色户外运动产业,打造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为乡村经济赋能。
2.开展乡村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农民篮球比赛(村BA)、农民跳绳比赛、京津冀农民户外交流赛、全民健身与营养社区行活动走进乡村等面向农村居民的赛事活动。支持开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等自发性群众体育特色活动,广泛开展健康跑、健步走、健身秧歌(鼓)、健身气功、传统武术、太极拳、广场舞、球类、踢毽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3.加强乡村全民健身人才培育。在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乡村地区名额,继续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妇联专题举办百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加大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和体育骨干的培养。支持各类体育组织向乡村发展,计划开展100场市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进乡村活动,为乡村居民讲授科学健身知识、传授健身技能。
(四)聚力创新驱动、价值挖掘,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好”到“强”新跃升
1.持续提升水平,组队参加全国性群众比赛。根据《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赛事活动规程》,举办北京市“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共有24个市级协会将承接23个项目的选拔、参赛和组队工作。组队参加第14届冬季运动会群众组比赛。参加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的15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北京赛区承办毽球(花毽)、门球、速度滑冰3个项目的比赛。会同市民族宗教委组队参加第12届全国民族运动会。
2.不断健全和完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6万场,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办好市体育大会、社区杯足球赛、“和谐杯”乒乓球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开展新年登高、“行走大运河”健步走、全民健身日等重要节日主题活动;继续打造帆船、卡丁车、攀岩、飞盘、桨板等户外潮流项目赛事;广泛组织健康走跑、骑行、广场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龙舟、武术、风筝、空竹、柔力球、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赛事活动;举办极限公开赛、马拉松荧光夜跑等“夜经济”赛事;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三大球”赛事活动。结合本市山地户外体育资源,向社会发布骑行、越野、徒步等精品体育休闲线路,为市民参与户外体育休闲提供更多供给。
3.构建数智环境,推动全民健身焕发新活力。筹划举办“数智高尔夫”等“数智体育”赛事活动,发挥群众体育独有优势,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数智赛事活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动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生态,提升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推动成立数智体育协会,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运动规则。
4.利用冬奥遗产,持续推动群众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发挥“双奥之城”优势,举办第10届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组织越野滑雪、滑雪定向、滑雪公开赛、雪地嘉年华、速度滑冰、攀冰、冰蹴球等各级各类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发放冰雪消费券,不断提升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推动后奥运时期群众冰雪运动持续发展。
(五)聚力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推动全民健身组织服务网络从“建”到“用”新跃升
1.全面强化市级体育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贯彻实施《北京市市级体育社会组织监管办法(试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指导推动市级体育社会组织按要求履行年检年报、换届、登记事项变更等。推动市级体育社团在运动技能、赛事活动、体育培训服务等领域推出10项以上团体标准化。支持引导各级单项体育社会组织下沉基层发展会员,推广运动水平等级,开展达标晋级赛事活动,扩大项目人口和群众参与度。
2.有效激发基层健身团队活力。支持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打通公共体育服务“最后一公里”,开展基层健身团队到街道、乡镇备案工作,评定和扶持1033支各星级全民健身团队,开展星级健身团队交流展示活动。创新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鼓励各类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者成为群众健身活动的领办者和带头人。关注网络健身组织发展,加强对新型体育社会组织、新型健身群体的团结服务引领。分区域举办第三届社区运动会,进一步优化项目设置和覆盖范围。
3.扎实开展“双创建”工作。积极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要求,全面强化基层全民健身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创建不少于2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全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覆盖率超过90%。按照体育总局要求,指导朝阳区、海淀区开展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工作。
(六)聚力品质提升、服务赋能,推动科学健身与健康生活
融合发展从“量”到“质”新跃升
1.深入推进体卫融合工作多点开花。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举办运动处方培训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卫融合典型经验。继续发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作用,探索“本土化智慧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科学模式”,依托体医融合实验室、全民健身元宇宙开发应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科普示范基地及北京天坛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优势,筹划开设脑健康及运动处方MDT门诊。
2.深入推进科学健身大讲堂扎根基层。发挥体育部门专业资源优势,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编创各类体育健身科普作品,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推广,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等面向广大群众的科学健身指导活动700余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课程1000小时以上,为市民介绍健身项目、宣传全民健身理念、普及科学健身知识,营造浓厚科学健身氛围。抓好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
3.深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北京健身汇”微信小程序,完成本市2023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年度注册。加强基层体育人才培养,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晋升和岗位再培训工作,积极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平台。做好“最美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活力体育组织”征集工作,加强对基层体育人才的宣传激励。
(七)聚力开放共享、优化环境,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大局能力从“内”到“外”新跃升
1.繁荣首都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的挖掘和推广。强化品牌意识,广泛开展“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题示范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体育篇章。完成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推介工作。
2.深化国际体育交流。加强全民健身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有机融合,联动全民健身普及推广与巴黎奥运会备战参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交往,利用奥运平台讲好全民健身故事,发挥体育促进民心相通独特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城市等进行全民健身交流,持续办好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华人篮球赛、国际风筝节等群众性国际品牌赛事活动。
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京津冀十周年”为契机,加强三地在全民健身赛事举办、组织交流、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等领域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展游泳、徒步、健身气功、羽毛球、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等三地联办的区域性赛事活动,促进地区间全民健身运动协同发展。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利用延庆区奥运场馆优势及自然条件优势,开展冰钓、定向、健步走、半程马拉松、骑行等赛事活动。
(八)加强风险防范,统筹全民健身发展与安全
坚持极限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筑牢“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风险防范思想底线,健全安全风险隐患防范化解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推动落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四项行业标准,加强对各级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做好室外健身设施建设运营安全管理,不定期对室外健身设施维护情况进行暗访和抽查。密切关注业余体育赛事中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苗头隐患,明确属地责任和主办责任,坚决惩处业余体育赛事不良现象,维护群众体育领域“一方净土”。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牢记纪法底线不可逾越、纪法红线不可触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办法,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2025年是全民健身工作重要节点年份,各区、各单位要未雨绸缪,适时启动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第六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重大专项的前期工作,认真做好《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重要文件落实情况的评估工作,着手新周期规划类文件起草工作,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北京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