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讯:一、单位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是我国俄罗斯和东欧中亚研究领域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招聘人员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廉洁自律。
(三)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适应岗位要求,保证聘期内全职在岗工作。
(四)年龄在40周岁以内(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其中国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年龄按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要求执行。
(五)具备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及专业能力,其中应届毕业生需能如期毕业且顺利取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认证的学历、学位。
(六)应聘科研岗位的人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国家和我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招聘岗位、数量、专业要求及人员范围
上述专业代码参见《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08年更新版)》。对于所学专业接近但不在上述参考目录中的,应聘人员可与招聘单位联系,确认报名资格。
四、岗位职责
(一)科研岗位
1.参加集体项目和重点课题研究,担任高级研究人员的科研助手,能够独立开展所级研究工作。
2.每年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接受研究室工作安排,承担交办任务,按照合同进行聘期考核。
(二)图书资料岗位
1.了解研究所文献需求情况,做好文献采购工作。
2.熟练掌握《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对馆藏图书进行正确分类、著录及加工。
3.做好藏书保管和流通工作。
五、招聘程序
(一)发布招聘信息,接收简历。发布招聘信息之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二)资格审查。按照招聘公告确定的招聘条件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考试人选,通知应聘人员,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再另行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与该岗位招聘人数的比例原则上达到3:1方可开考,达不到该比例的,视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减少该岗位招聘人数或取消该岗位招聘。
(三)考试。考试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笔试成绩满分100分。考试成绩合格分数线为60分,成绩达到合格分数线即可进入业务考察环节。
(四)业务考察。由所聘用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织实施业务考察,按照个人陈述、提问答辩、专家评议、投票表决程序进行。应聘人员原则上获得实际到会人数2/3以上赞成票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程序,如获得2/3以上赞成票人数超过该岗位招聘人数,对获得2/3以上赞成票的被考察人员再进行考核评分。评分由在场专家根据应聘人员现场表现、成果发表情况以及与招聘岗位的适合度按满分100分给出分数。按得分高低排序,按岗位招聘人数1:1等额进入下一阶段程序。
(五)安排实习。实习时间原则上为1周,通过实习进行深入考察,确认是否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六)体检。实习合格的,安排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同时对应聘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七)政治考察。体检合格的,进行应聘资格复审和政治考察。
因应聘人员放弃或实习、体检、政治考察不合格等原因造成人选空缺,经研究,可视情况从该岗位业务考察得票超过2/3的人员中,按业务考察评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递补,或不再递补并取消该岗位招聘。
因疫情影响,实习、体检、政治考察等环节可视情况调整先后顺序。
(八)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拟聘人选。综合考试、业务考察、体检、实习、政治考察等情况,所党委集体研究决定拟聘人选。
(九)公示。在招聘发布公告渠道对拟聘人选情况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
(十)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备案。人事教育局审核拟聘用人选资格条件、聘用程序等,对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确定为聘用人选。
(十一)办理入职手续。人事教育局备案后,办理入院报到手续。
六、聘用待遇
按照国家和我院有关规定,享受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七、报名材料
(一)个人简历;
(二)身份证、户口首页及本人页;
(三)科研成果目录、代表作;
(四)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位认证书(国内学历认证,可在“学信网”查询生成;国内学位认证,可在“学位网”查询生成),暂未取得相关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暂不提供;
(五)出站博士后须提交通过出站答辩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有工作单位的人员须提供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的证明或同意出站后自主择业的证明材料;留学人员须提供能认定留学人员身份和经历的证明材料。
八、报名及联系方式
疫情期间,不接收纸质版材料。自发布招聘公告之日起,应聘者可登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招聘平台http://cass.gjzhaopin.cn/,注册个人账号并按系统要求填写信息,上传所需材料完成报名。
招聘平台技术支持联系电话:010-87700012
政策咨询联系电话:010-64039102;联系人:周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2021年11月25日